极目新闻记者 刘丁维 远山如黛、飞鸟啾鸣。初夏的燕儿谷,美不胜收。 2011年,在北京、深圳打拼多年的徐志新返乡,离开城市之前,他是北京的大律师,10年来,他将半生积蓄投入家乡建设,从关停采石场、养猪场,到开荒修路、种树养花,再到建民宿、打造康养基地,让大别山腹地的罗田县骆驼坳镇燕窝垸村,从人人厌的脏乱差的贫困村变身3A级景区燕儿谷。 5000亩山水田林造梦美丽乡村 2011年,徐志新响应黄冈市委市政府“一派两聘”号召,回村担任第一书记。徐志新返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复生态,治理环境。3家养鸡场、3家采石场是村里的金疙瘩,但污染也最大。“破坏环境,一家也不能留,全部关闭!”徐志新和村委会达成一致,态度坚决。 他提出燕儿谷的植树绿化要做到“绿化景观化,景观特色化,特色产业化”。徐志新专门聘请武汉设计院专家进行设计,共计投资8000多万元,建成占地600多亩桂花园、500余亩的采摘园,650余亩的茶梅园,100余亩的盆景园和草坪。 村企联合拆除了120多个猪圈和旱厕,投资建设了3处公共厕所,安置了10个移动厕所,并在所有通村通组的路旁都种上了行道树。 如今,道路平整宽敞,房屋修葺一新,路灯古色明亮,5000亩山水田林错落有致,260万株花卉草木掩映村中。草如茵、树成行、花争艳、蝶恋舞,春有山花烂漫,夏有绿树成荫,秋有硕果飘香,冬有茶梅傲雪,到处是绿的世界、花的海洋。燕子、大雁等候鸟来栖息,有1万多只喜鹊在这里搭了安乐窝。 “一家一户,刨不出金。规模经营,才有效益。”2013年,燕儿谷生态观光农业有限公司在燕窝垸村成立,徐志新和村里合作,流转土地发展苗木产业。2014年,燕儿谷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 生态美了人气旺了,乡亲们荷包鼓了 “50个软萩粑,今天就寄!”放下电话,张老三农家乐老板娘董梅红忙活起来。49岁的董梅红是村里的能干人,前些年她和丈夫外出打过工、开过店。2014年春节,眼瞅着燕儿谷的游客越来越多,她在家门口摆起烧烤摊,“第一天就挣了200多元”。小试牛刀半年后,董梅红购置家当,在家里开起农家乐,做起了电商。 “刚开业,心里没底,菜也不敢多准备。”她笑着说,哪知道,一到周末和节假日,燕儿谷景区门口的车辆摆成长龙,家里几张桌子要翻两三次台,最多一次中餐接待了20多桌。在燕儿谷,像董梅红这样的返乡创业能人有160余名。 生态美了,人气旺了。燕儿谷景区游客接待量逐年增加,2016年全年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景区综合收入翻了番,当年燕窝垸村整村脱贫。2019年,燕儿谷接待游客达到38.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2000万元。 2017年2月12日,央视新闻联播以《春满人间,美丽生态谱新篇》的专题报道了燕儿谷的茶梅花海。村集体入股后,公司每年保底分红加按股分红相结合,使村级有了固定的集体收入。村民们通过入股务工,有了租金、薪金收入。2019年,村民通过出租土地获得收益202万元,村内务工获得报酬570万元,通过销售菜籽油、咸鸭蛋、竹笋、软萩粑、腊肉、土鸡、油面等特色农副产品,经营农家乐等增收620多万元。2019年燕窝湾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300元,是5年前的3倍。 大别山小山村入选“全球旅游扶贫减贫案例” 2018年6月,徐志新在燕儿谷组建湖北首个乡村工匠学校,面向全市发出“九佬十八匠”招募令,优先录用偏远山村的贫困匠人,并吸纳困难村民做学徒和帮工。工匠学校不仅能为工匠们提供免费的工作场所,每月还给他们发3300元工资,出售的产品另有额外提成。工匠学校集合了篾匠、木匠、银匠、铁匠、酒匠、绣娘等能工巧匠,不仅传承了传统技艺,帮助乡村匠人和村民就近就业,而且为当地旅游注入了本土乡土文化,实现了非遗文化和传统工艺的活态传承。 燕儿谷创新乡村绿化机制,村企联建模式和产业扶贫经验,得到了国家部委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肯定,徐志新获首届“湖北首届改革奖个人奖”,此外,他还先后获得“湖北荆楚楷模”,湖北省“光彩之星”,“湖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黄冈市道德模范”,“黄冈市十佳能人回乡创业明星”等荣誉称号。 燕儿谷生态观光农业有限公司先后被列入全国旅游规划扶贫示范成果名单,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被评为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全国林下经济示范项目单位,全国首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湖北省十佳示范农庄,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湖北省生态农业创新示范企业,湖北省产业扶贫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入选“全球旅游扶贫减贫案例”。 |
相关文章: |